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巴彦淖尔市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集聚区的目标定位,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探索推行集“微组织、微服务、微教育、微管理、微监督、微调处”六大举措为一体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有效发挥了乡村善治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牵引带动作用,该模式入选2023年自治区十大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
主要做法及成效
聚焦党建引领,组建“微组织”激发乡村组织振兴动能。对有三名以上党员的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把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创新成立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等村民自治“微组织”,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和自治组织负责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县共组建各类“微组织”6278个,累计开展参与各类活动5000余场,有效激发基层组织动能。
聚焦共享共富,开展“微服务”释放乡村产业振兴活力。创新完善网格化运行机制,按照“划片定责”原则将村民小组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自网格化管理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民事代办、惠农政策落实、农业科技指导、经济互助等“微服务”1000余场次。健全“党建+产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
聚焦乡风文明,推行“微教育”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人才支撑。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依托“村村响”、微信群等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家风家教等“微教育”。组建理论宣讲、普法、科普、文体等8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创新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精巴媳妇”“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拔乡贤能人、致富能手担任网格长、理事会或合作社负责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聚焦立规矩优环境,实行“微管理”打牢乡村诚信建设、生态振兴基础。逐户建立诚信档案,制定信用评价负面清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党员、村民实行“微管理”。组织“三长三员”(村民小组长、网格长、理事长,党员、社员、保洁员)落实各户门前“五包”制(包卫生、绿化、庭院美化、粪污处理、整齐摆放),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11.65%,地膜使用量同比下降11.93%。2022年,五原县获评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聚焦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强化“微监督”净化乡村政治生态。紧盯医保、养老、农村集体“三资”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常监管作用。开展村民小组资金大清理、财务大清查和线索大起底,共查处“雁过拔毛”式腐败案件47件,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落实“微调处”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依托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推行信访代办制,开展党政领导轮流接访、定期下访、重点约访等活动,定期梳理区分各类矛盾并及时调处;组织“政法委员小三长”(即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进村入户化解矛盾,通过“微调处”把矛盾化解在“微组织”中。全县年均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2021年,五原县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经验启示
大胆探索,构建立体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健全政策激励保障机制。抓住国家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机遇,深入研究国家、自治区政策导向和发展利好,强化“有解”思维,策划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智慧边防等重大项目,争取被纳入国家、自治区“十五五”规划盘子。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公益捐赠,设立基层治理基金、网格员关爱基金等形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网格化建设。二是构建村企共建共富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党建引领,学深用活“千万工程”理念方法,通过联建优质共富产业项目、“飞地抱团”、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壮大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三是健全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协同联动机制。结合“雪亮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探索建设统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智能平台”,打破数据壁垒,促进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数据资源共享。
民为主体,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机制。一是健全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持续激发村(居)民自治活力。二是健全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深化拓展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内容,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三民善治”模式,提升村民自治规范化水平。三是构建“市级指挥、县乡统筹、部门协同、多元联动”的常态化自治体系,统一编制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网格事项清单和信息采集目录,纳入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四是结合巴彦淖尔市“横联纵领”党建模式,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包村、党员中心户包户等工作机制,实行“党员中心户+网格员+志愿者”治理模式,发挥在推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应急抢险救灾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法治机制。一是按照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要求,结合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深入推行信访代办制,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教育引导村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防范打击长效机制。三是加强边境地区警务保障、“智慧边防”和巡边员、护边员队伍建设,构建“人网合一”的新型护边体系,形成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守边疆的合力。
移风易俗,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德治机制。一是加大基层文化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镇、村社会工作服务站或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引进社会力量以专业服务推动移风易俗。结合深入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整合草原书屋、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项目资源,向村及村民小组倾斜。二是结合“北疆楷模”“最美人物”等评选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三是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本地区的历史佳话和时代故事,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牧业、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农事研学、田园体验等多种旅游业态,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