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地道农民家庭的姚志军,骨子里始终带着泥土的韧劲,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刚参加工作就一头扎进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一扎就是整整30年。从治安员、村办司机、村企业办主任到村党委书记,村里的很多岗位上,都留下了他扎实历练的足迹。从眼神清亮的小伙子到两鬓染霜的“老姚”,他对这片土地的执着从未改变。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盘活资产,村集体经济走上转型之路
2014年,姚志军从老书记手中接过了村党委书记这根“接力棒”。此时,建昌营村正处在关键的“过坎期”,原有的村办企业效益大不如前,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日益凸显。
村里集体企业众多、情况复杂,僵化的体制与百姓诉求矛盾难解,对此,姚志军决心从“转”字入手,让沉寂多年的村集体资产“活起来”。他多方“取经”,在建昌营村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村级资产管理公司,由村党委委员担任负责人。他带着班子出台了公司管理细则,定期审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的同时,维护和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改革的政策讲得再响,暖不透村民的心,就不能真正扎下根。”为解决村民的合理诉求,他将办公室搬到了村民的炕头,谁家有疑问,他就亲自上门讲。
依托这个资产管理公司,姚志军和村党委对原村办煤矿、油漆厂、建材厂等集体企业重新进行审计评估,实行公开竞租、合理转制,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转制后,煤业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68万元;建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生产的高品质红砖年产量达5000万块,市场上供不应求;油漆厂生产的品牌油漆荣获自治区著名商标,畅销全国。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姚志军果断打破村集体沿用30余年的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公开竞拍方式,高效流转全村耕地的土地经营权,提升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综合价值。这一举措为村民带来双重收益:不仅能稳定获取土地流转金,还能以产业工人的身份重新归田,实现“土地增收”与“就业增收”的双向保障。
2018年,姚志军又牵头推动村党委与和润农业开展党总支合作联建,双方共同入股组建了和兴农业公司。有了联合党建这一纽带,村里又集中流转了1600多亩土地,双方携手打造了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该项目以种苗繁育为核心,集种苗交易、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全链条产业为一体。如今,种苗小镇已经初具规模,500余名村民“带着股份”入职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200万元的增收。至2024年末,建昌营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9亿元,村集体收入19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村民们都说,今天能把日子过得既有奔头又有底气,都得感谢他们的带头人——姚书记。

心系民生,织密村民“幸福保障网”
在姚志军的家中,一件刻有大连海事大学字样的纪念品被摆在显眼位置,这份礼物对姚志军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建昌营村曾有一对兄妹,父母相继离世后,兄妹俩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又马上面临升学考试,姚志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号召村委会及村办企业开展募捐,自己更是带头捐助,最终帮兄妹俩解决了难题。在姚志军的关心和帮助下,兄妹俩相继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如今,他们已长大成人,分别在上海、深圳定居,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回村看望他。在他们心中,早已把姚志军看作亲人一样,有什么事也总是要问问姚志军的意见才踏实。
这些年,姚志军共帮扶了村里6名孤儿。如今,这些孩子虽已走向天南海北,但他们从未忘记这位守在家乡的恩人。这份厚重如山的深情,成为他们关于建昌营村最温暖的记忆。
村里谁家有难处,姚志军总在心里惦记着。谁家患病急着用钱、谁家房子需要修缮、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需要支持,他都记得一清二楚。除了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忙,姚志军还号召班子成员和党员共同成立了村里的“救助基金会”,专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
每逢春节,建昌营村家家户户都会收到一张姚志军亲手制作的表格。表格上只有两个问题:“对上一年工作有什么意见?”“希望来年能为你做哪些工作?”这些由村民亲手写下的愿望汇总成10件事,就是姚志军和村委会来年的工作重点。“我是党的干部,把村民服务好了,大家自然就懂这是党的恩情。”姚志军始终把村民的冷暖记在心上,记挂着那些家长里短的民生小事。
“城里有的,咱村都有。”为了解决村民出行困难,他多次向上级争取,在村里建起公交车站;76个高清摄像头在全村主要街道全时段“站岗”,守护着村里的祥和安宁;村内建起洗浴中心,村民全年可享受50次免费洗浴;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并争取1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一座高标准幼儿园;2021年,全村楼房区和平房区全部实现集中供暖。
姚志军还在村里推行社区型股份制,村民可以按人头领取分红股金。此外,退休老人有养老金,考上大学的学子有教育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失地村民还能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织密了民生保障网,让村民的日子过得踏实又安心。
文化铸魂,“民BA”火热出圈
随着村集体经济日渐壮实、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姚志军愈发感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应不拘一隅,既要靠产业发展筑牢“硬实力”的根基,更要凭文化滋养厚植“软实力”的底蕴。2024年,从贵州考察学习回来的途中,姚志军看到贵州“村超”“村BA”的火热,联想到建昌营村同样有着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顿时有了新想法。
回村后,姚志军带领村党委着手将已举办十五年的“青年杯”篮球赛全面升级为“民BA”,计划以这样一场独特的乡土赛事激发乡村振兴的新能量。
今年,“民BA”不仅扩大了赛事规模,更通过农产品展销、文化旅游线路等多元内容,打造了一场综合性盛会。为了让村民共享农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成果,赛事举办前夕,姚志军还组织村民接受小吃制作培训,同时将赛场周边的特色摊位以成本价租赁给村民。来自全国各地的球迷在为赛事呐喊助威之余,还能在村民的小吃摊前“大快朵颐”,赛场边的“流量”实实在在化作村民钱袋里的“增量”。
“民BA”的热度远比预想中更汹涌。22天的赛程里,32支来自天南海北的球队齐聚建昌营村,81场篮球赛累计吸引线上线下100万人观赛,全网点击量突破3亿次,现场接待游客20万人次,销售农产品收益达到15万元,旅游收入达到150万元。姚志军从这场“热闹”里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接下来我们还要修更专业的球馆,建‘民BA’酒店,解决外地游客住宿难题,小吃街、美食街、文化街也要搞,让更多村民不出村就能就业!”
一颗篮球,拍响了乡村振兴的强劲节拍;30年坚守,投出了基层治理的精彩“三分”。如今,走在建昌营村的街巷之中,“民BA”的热情仍未散去,发自乡土的热烈呐喊仿佛仍在回响。姚志军那些源于热爱、始于责任的滚烫愿望,正一个个落地生根,让这个村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产业的根基、文化的温度,更要有始终站在泥土之中、心向百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