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实践03期 印刷版
P. 19
2023年第3期/总第1455期
答案,在成长历程的耳濡目染中。 口碑”的朴素道理。
在陕西考察时,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有行字十分醒 答案,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定执着的追求
“
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看到这句父 中。
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总书记不由地轻声念了出来。 2017 年 10 月 31 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
家风如破冰的春潮,如沁人心扉的春风。 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赶赴上
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 海和浙江嘉兴,去瞻仰“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他不知看了多少遍。 走进石库门,1920 年 9 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
“时时放心不下”,有位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深 言》中文译本陈列于展厅,总书记久久凝视。他曾说
深刻在了总书记心上,成为他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过:“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
1966 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焦裕禄 党宣言》多看几遍。”
的事迹,“受到深深震撼”。多年后,一首词《念奴娇·追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
思焦裕禄》抒发胸臆:“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 的运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
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雄”,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总书记办公室的书架上,那张他青年时期的军 本质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
装照,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大学毕业后,他到了部队。 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述心声:“我和军队有着不解之 答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滋养中。
缘,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党的十八大后,到基层调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
研时,常会去当地的部队看一看。踏边关、走戈壁、入 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班排、看哨所……基层官兵的冷暖始终是总书记深情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心声。
的牵挂。 扎根广袤厚实的中国大地汲取养分,深入光辉璀
答案,在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 璨的中华文化宝库博采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起的磨砺锻造中。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
“本”者,草木之根也,根深才能叶茂。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青年习近平在黄土地上的摸爬滚打中,在挥汗耕 乐”,郑板桥的惦念“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
作、挑灯夜读的艰辛日子里,了解了现实,亲近了人民, 情”,于谦的明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
坚定了理想。 林”……悠悠典籍中的一字一句,沿着时间的长河,流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动情 淌千百年,积淀成为深沉、醇厚的人民情怀。
地写道:“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 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血
做实事!” 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的品格和思想充盈着深厚的人
至今,总书记还常想起当年,天一擦黑,乡亲们就 民情、浓郁的中国味、浩然的民族魂。
纷纷赶来了,把他的土窑洞挤得满满当当。“我就给大 至真、至纯、至厚,生生不息,书写在新时代新征程
伙儿讲古今,讲外面的世界。” 上,书写在每个人的心底。
那时在陕北,他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 这是历史的答案,是实践的答案,也是未来的答案。
生”;离开正定多年后,正定人依然亲切称呼他“咱们
的老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当地人常喊他“百姓省 凝聚人民的力量
长”;到浙江工作后,村民称他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称呼里有“水载舟”的大学问,有“金杯银杯不如 此刻,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左手抚
1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