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实践06期印刷
P. 39
2023年第6期/总第1458期
“
个结合”的?刘少奇同志曾说过: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
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 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
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由于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我们党 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在早期还没有自己的创新理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 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度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理论脱离实 可见,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绝不仅仅是数
际,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出 量上的简单变化,也绝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简单叠加,而是
发,一切照抄本本,照搬教条;另一种倾向是轻视马克思 党的理论创新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党和
主义理论,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 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空前提升的产物。当然,任何
论指导,满足于自己的狭隘经验。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 一个现实的东西,它既携带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一
使中国革命遭受挫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对 个结合”和“两个结合”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东西或者
此,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 两个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从本
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就提 质看,“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包括社会现实和
出了“一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历史文化两部分,“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
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从新的实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就“一个结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结合的双重意蕴。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认识的限制,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们党还没有明确对此加以强调。从今天的历史高度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党 看待这个问题,认识把握两者的关系,“一个结合”是“两
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 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
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也越 展和深化。“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
来越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全新命题。
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 “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
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在继承发展“一个结合”重 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第一个结合
要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他深刻 解决的是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是指我们党
“
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革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 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
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和魂,推 要求的正确回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走出了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个结合解决的是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就是指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
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
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 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国牢牢扎根。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
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党
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