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实践》07期 印刷版
P. 43

2023年第7期/总第1459期






               源库。                                                 沿着杨力生书记的足迹,磴口县治理乌兰

                   防沙治沙路上,像李相儒这样的年轻人也                          布和沙漠的热情从未停歇过。经过 70 多年的科
               越来越多。                                           学探索实践,磴口县形成了“以树挡沙、以草固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不畏艰辛中                           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先后实施
               相遇,我们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干                           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 210
               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与狂沙抗                           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
               争,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                              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治沙,也要治
               性转折。                                            穷,让沙里产“金”。

                   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                             在阿拉善盟,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
               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一直做、持续做,十                           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形
               分重要。                                            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种
                  “治沙愚公”李建国的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                          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
               市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以前那里                            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全盟 3
               多是沙子和石头,几乎寸草不生。                                 万多户农牧民受益。

                   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上世纪 80 年                           在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以及
               代开始,李建国一家就在自家承包的地上种树。                           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适宜发展新能源的地
                  “因为沙子在‘走’,跟着风‘走’,所以种啥都                       带,推行光伏治沙“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
               不活。”李建国回忆说。直到后来开始放沙障、种                          植”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双碳”目标下生态治
               固沙植物,情况开始好转。再后来在固定住明沙                           理与新能源建设的完美结合,也为世界荒漠化
               流动后,李建国又在树下种上了杨柴等植物。                            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开始治沙到满眼绿洲,做对了的事坚持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久久为功中相

               40 多年,他家的 3000 余亩沙地彻底被李建国征                      遇,我们以滚石上山的精神防沙治沙,使黄沙变
               服了。                                             绿洲、独木成林海,努力为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小风眼难睁,                        亮丽的绿色长城。
               大风活埋人。”这是上世纪 50 年代初,内蒙古磴                            百战黄沙穿绿甲,不退沙魔誓不休。
               口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勇

                   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上任后的                          担使命,守护家园、鏖战黄沙,努力扛实建设我
               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从 1950                         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年起,杨力生发起了一场持久的人民义务治沙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不
               战争。                                             畏艰辛,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努力书写从“沙进
                   1958 年,08 华里防护林建成,沿黄河西岸                     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
                           3
               筑起了 20 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久
               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及破坏。                                  久为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努力创造沙漠变

                   坚韧的“治沙精神”犹如沙生植物一样扎根                         绿洲的人间奇迹。
               土壤,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 :李贵文



                                                                                                             41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