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实践06期 印刷版 pdf
P. 73
2022年第6期/总第1446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治区级中心,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 识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协同 交流之网。同时,不断形成铸牢中
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规律与实践路 育人、一二课堂良性互动的育人格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
径,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局。 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标志成果,为
识为主线,开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 通过“八个一”工程,学校把铸 我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创建
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教学研究。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 提供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和成功范
建立一批基地。着力在校内外 培养全过程。老师们不再局限于三 式。
建设一批合作良好、相对稳定、教育 尺讲台的讲授空间,而是走进学生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实效性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的内心世界,织起师生间深度对话 责任编辑:高旭天
从“四个维度”
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 | 赵安香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
遵循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的教育规律,从政治、经 官方话语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通
济、文化、情感维度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讲好 俗直白的语言将生动的教学案例准确形象地传
各民族团结奋进、建设和保卫美好家园的故事, 授给学生;做好顶层设计,把大学生铸牢中华民
阐释好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背 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事业发展大
后孕育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牢固树 局结合起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嵌
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 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学生服务与管
同体理念,培养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 理之中,从办学理念、制度安排、行为规范等方面
新时代大学生。 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大学
从政治维度引导学生增强“五个认同”,抓住 生的“五个认同”。微观上,高校要以“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教育部 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
2022 年工作要点在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作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
体意识教育方面提出,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 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
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 与学生专业、年级、特点更为契合的教学案例;
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增进共同性,首 构建“大思政课堂”,将课内主题教学和校外实践
先要在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强调政治归属和 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五个认同”
政治认同,即“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高校 的教育。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 从经济维度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两个共同”,
宏观上,高校要建设好“显性课程 + 隐性教育” 明确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共同团
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和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结合我国基本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