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实践08期 印刷版 PDF
P. 65
2022年第8期/总第1448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坚持以农牧民为中心,明 + 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形成 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
确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差异化致富道路。二是提升产业 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岗“精准对
科技创新水平。创新发展思路,打 接”,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将
一是将农牧民群众作为受益主 造创新创业的农业发展平台,大力 深化农村牧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 作为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手段,让
增进农牧民群众福祉作为己任,无 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 乡村人才成为共同富裕的“动力引
论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还是在政 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以此促 擎”。
策扶持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群众 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乡村振兴发
的意愿和诉求,将群众满意度与产 展新动能。三是补齐配套设施短 坚持优化治理,营造共同
业发展、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紧密 板。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 富裕的稳定环境
联系起来,以高品质、多元化的服务 与农村电子商务协同发展,逐步形
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成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完整体 一是优化法治环境。乡村作为
活需要,帮助他们持续增收,不断提 系,完善上下游链条,凸显特色,让 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样也是
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 产业不断兴旺,形成源源不断的增 法治建设的薄弱点。要建构现代乡
是将农牧民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坚 收活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村法治秩序,树立法律权威,规范基
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更加注重、更大 层权力的行使。同时,积极推动基
力度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 坚持人才振兴,激发共同 层法治建设,提高农牧民法律素质,
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聚 富裕的内生动力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智聚力、贡献力量。同时,健全保障 靠法的法治环境,塑造“尊法、学法、
农牧民和农牧民自治组织参与村级 一是引进人才。制定人才、财 守法、用法”法治精神。二是加强
事务协商、决策的制度,通过教育培 税等优惠政策,建立引导、鼓励高 德治建设。将德治融入乡村治理体
训、宣传引导、树立典型等方式,逐 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 系中,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使其
步培养农牧民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 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凝
意识,提升其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 制。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能人效 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理的能力,帮助其进入乡村振兴的 应”,积极鼓励“能人”回乡带头创 进而规范乡村社会秩序,引导群众
“主角”位置。 业,通过能人示范带动,激发群众 形成向善,向上,向美的内生动力,
创业热情,培育农民一技之长,致 形成和谐的嘎查村氛围。三是依靠
坚持产业振兴,夯实共同富 富一方百姓。二是培养人才。着 技术赋能实现“智治”。智治的技术
裕的物质基础 力培育一批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创 赋能是乡村治理延展和升级的必由
业致富带头人,带领发展壮大集体 之路。即根据村民多元化的需求,
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优势项目。 经济,引导农牧民适应新时代市场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
聚焦精品项目是助推特色优势产业 化需求,积极发展特色项目,帮助 术手段,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
发展的“法宝”,聚焦精品不要求面 农牧民大幅度增收致富。让农业 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数字化
面俱到、遍地开花,而是要集中力量 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 平台,不断强化数字技术与乡村治
打造优势产品,推进“一县一园、一 体面的职业。三是用好人才。要 理的耦合,以此达成乡村的“整体智
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全面了解人 治”。
体系,健全“企业 + 合作社 + 基地 才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性格特 作者单位:通辽市委党校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