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实践06期印刷
P. 32
特别报道
多年用心治理、精心呵护,“塞外明珠”美景重现,让总 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书记牵挂的这片“海”越来越美。 大国治水,以水为墨、以岸为笔,描绘出人水共生
今天,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天空百鸟翔集,湖上 的和谐画卷。
芦苇苍翠,一度不再飞来的疣鼻天鹅也重新徜徉在湖 水清岸绿,源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中。目前,有鸟类 260 多种,600 多万只在乌梁素海 新时代 10 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
繁衍栖息,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动指南,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
在乌梁素海,人们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 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同体”深深印刻在心里。 山银山,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打好碧水
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岱海,叫海却不是 保卫战,让祖国大地水更清、更绿、更美。
海,而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素有“塞外天池”的美誉。 水清岸绿,源自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汇入 从都江堰、战国渠、灵渠、大运河到三峡大坝、南水北
岱海的水量缩减,岱海水域面积逐年减小,20 世纪 调工程,中国历史饱含着治水的智慧。江河连通、云
50 年代 200 平方公里的湖面,曾萎缩至 50 余平方 水相接,涵养系统思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刚柔并
公里。 济、疏堵结合,才能提高抵御水患或干旱等自然灾害
2016 年以来,当地投资 2.5 亿元把岱海周边的 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
26 万亩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让位于 水清岸绿,源自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拼搏奋斗。
节水的大豆、油菜,1000 多眼机电井全部封停。同时, 中华民族的历史,治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
15 万亩耕地禁施化肥,推广有机肥。 国的治水史,也是一部充满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历
从“一湖之治”升级为“流域之治”“生态之治”。 史,一部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历史。社会
2020 年以来,将岱海治理范围由湖水周边 200 平方 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
公里拓展至流域沿线 2000 平方公里,重点实施控水、 新时代也是如此。
控肥、控药、控膜以及畜禽粪污、城乡垃圾、城乡污水 水清岸绿,源自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处理等措施,使岱海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
呼伦湖的治理,则打出了组合拳——呼伦湖自然 生。大国治水,要在“久久为功”。久久为功,贵在坚持,
保护区核心区内 57 万亩草场自 2020 年起全部禁牧; 考验着历史耐心、战略定力;久久为功,重在实干,意
5
建成引河(海拉尔河)济湖工程,保证生态补水; 年 味着使命担当、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要害在“功”,必
限产休渔,促进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对呼伦 须树牢正确政绩观,永葆初心为人民。
湖周边及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 水清岸绿,源自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有力保
程,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削减人为干扰因素对流 障。近年来,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捕”“百米微河长”等
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措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为“江河战略”立下“铁规
目前,呼伦湖水面面积已扩大至 2244.3 平方公 矩”。各地强化源
里,比 10 年前增加近 500 平方公里,水量达 139.7 头防治、联防联治、
亿立方米。 全民共治,全面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从保护一个 立河长制湖长制体
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深刻揭 系,让一条条河湖
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理念。 成为惠泽群众的幸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天人合一、 福河。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