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实践理论版6期
P. 16
实践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 确扶贫范围,通过易地搬迁方式解决贫困问题,或以
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 重点扶持方式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等。尤其是党
值理念、真挚厚重的人民情怀,践行着党的初心使命。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贫 路和方式,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因
困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把确保 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强调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作庄严承诺,把人民生 “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
活基本实现小康当作执政目标,把限期打赢脱贫攻坚 之上,精准扶贫方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令人
战当作底线任务,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 瞩目的脱贫成就:“8 年来,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
作用,汇集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始终将人 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
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推动工作的方向指导、 困村全部出列。”对于贫困人口集中地区,集中力量解
思想动力和现实依据,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决战决胜 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其中,790 万户、2568 万贫
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 3.5 万
个、安置住房 266 万套,960 多万人“挪穷窝”,过上了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 小康生活。
解决贫困问题,持续探寻消除贫困的中国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发展中解决贫困
方案 问题。唯物辩证法要求坚持两点论,防止一刀切;同
时坚持重点论,防止主次不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
贫困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运用在减贫实践之中,在各个时期抓住主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 要矛盾、明晰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根据我国实际和所 针对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普遍贫困现象,毛泽东同
处时代,客观认识不同时期贫困问题发展变化,持续 志不仅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而且强调了
探寻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 在农村建立合作社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全国人民奋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解
在因地制宜中解决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决温饱提供物质准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问题只能在实践 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思想。我国加强了对贫困
中得以认识、得到解决,也唯有实践才能检验社会现 地区的经济开发,着力发展种养业和家庭承包经营,
象的真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一 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分析贫困及相关问题时始终坚持 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中稳步实现减贫,创造了在 960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提出有针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资源、让各种要素向
对性的解决办法。在具体脱贫实践中,始终立足贫困 农村贫困地区汇集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抓住了
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寻找消除绝对 “农民是中国贫困群体的主体,中国减贫脱贫的工作
贫困的良方。例如,根据贫困的分布和区域差异,明 重点主要在农村”这一矛盾,在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并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