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实践01期 最终印刷版 PDF
P. 68
榜样
水箱上山,需要在坡度 30 度以上 模范等荣誉。 里的“要职”,来到了父亲终身奋斗
的山路上往返 3 至 4 次。60 年来,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 的苏木山,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真正
这支英雄团队的汗水洒遍了苏木山 员乔云感慨:“苏木山已成为全区一 的苏木山人。
林场的各个山头,创造了名垂青史 颗亮丽的绿色明珠,董鸿儒等同志 斗转星移,不经意间,他已在林
的业绩:挖了 3000 多万个坑,埋下 成为我区广大务林人的杰出代表, 场工作近 15 年。虎父无犬子,继承
3000 多万株树苗,长成了 3000 多 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 了父亲坚韧品格的董存战,同样以
万棵树,累计造林 75000 多亩。董 党员干部忠诚担当尽责的典范。苏 林场为家,把防火、防虫、补植、抚育
鸿儒说,种一棵树就像拉扯一个孩 木山的变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如今苏木山
子一样艰辛。林厂职工们就是用这 在我区的生动实践,是党的百年奋 林场的各项工作,依旧在全市国有
种父母般的爱拉扯了这 3000 多万 斗历程在林业上的生动缩影,是筑 林场中拔尖。
棵树苗。 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生 生在苏木山、长在苏木山的董
1971 年,董鸿儒加入党组织成 动体现。” 存战是和山上的落叶松一起长大
为一名共产党员。1975 年担任苏木 的,植树造林的艰辛他最懂。因为
山林场副场长,1979 年担任苏木山 护 绿 懂得,他深谙父亲对这山这树的牵
林场场长。岁月更迭中,他的命运早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代接 挂:“父亲就像是我们林场的义务监
已和苏木山紧紧绑在了一起。1987 着一代干 督员。”每到过时过节,防火时节,父
年他被任命为县林业局局长,可他再 亲总会打电话叮咛他,管护好苏木
三找县领导,要求回到苏木山工作, 几代人植绿荒山,“献了青春献 山。因为懂得,他更觉肩头责任之
于是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7 个月后 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董鸿 重大。对于防火、防虫这样的事,他
又回到了他一心牵挂着的苏木山。 儒的骄傲,也是他的心伤。 从不敢掉以轻心。一年清明节,接
1994 年,董鸿儒当选为县政协副主 1959 年至 1964 年间,正当董 到战马沟林区失火的电话,正在食
席。这一次,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他 鸿儒因造林陷入困局一筹莫展时, 堂吃早点的董存战,放下饭碗就往
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不去机关上 生活又再三无情打击他的家庭。董 山上赶。他和林场的扑火队员们一
班,仍要留在苏木山林场。考虑到老 鸿儒夫妇先后有三个孩子因为严重 同背起灭火机,走进浓烟滚滚的现
人一辈子都在林场工作,再没有人比 的腹泻不能及时得到救治而殒命。 场,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势
他熟悉和热爱那里的工作,县里就特 多年后,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老人仍 终于被控制住了。
批他一直干到退休。 难免伤怀。但他擦干眼泪后说,那 火灭了,才发现嗓子干得快冒
有人笑他太憨,不会享福,不 样的经历可能倒更加坚定了他改变 火了,可救火匆忙,谁都没带饮用水。
懂争利,可他却从不在乎这些。从 苏木山面貌的决心。 大家寻到山沟背阴处,欣喜地发现了
18 岁到 60 岁,42 年的光阴里,对 董存战是董鸿儒的第四个孩 积雪,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填。回来的
苏木山的深情厚谊早已渗入了他 子,也是“第一个孩子”。董鸿儒说, 路上他才发现,没来得及换下的新皮
的血液之中。无私的奉献与付出, 取名“存战”,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在 鞋鞋底被火烤得变了形。而妻子也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董鸿儒的功劳, 苏木山生存下来,接续战斗。 早已习惯了他因为工作挂破衣衫,烧
在他任职期间,先后 4 次被评为自 2008 年 2 月,在兴和县纪律 坏鞋底这样的小事,无奈地说:“他一
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还 检查委员会任副书记的董存战按照 上山,就进入忘我状态啦”。
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 组织安排,来到苏木山林场任场长。 “党和政府把父辈们辛勤一生
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 没有推托,没有抱怨,他离开别人眼 创下的基业交到我手上,我就要把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