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实践01期 最终印刷版 PDF
P. 67

2022年第1期/总第1441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出两年,都因忍受不了这里的穷苦                    源、树种等情况,他们每天平均在山                  “苦干实干+科学种植”才能有实效。
          和寂寞,“逃”下山了。                        上走 50 多里路,足迹踏遍几十个山                 如获至宝的董鸿儒和赵守礼想尽办
              1958 年,18 岁的董鸿儒惜别新             头。他们磨破了多少双鞋底不记得                    法打听云杉及相似树种的发源地,
          婚妻子,背起行囊,独自步行来到距                   了,可效果却并不理想。都说杨树                    探求它的栽培技术。听说有高寒地

          县城 80 里外的苏木山当起了护林                  在北方地区好成活,1960 年上级主                 区林场种活了落叶松,1964 年春,他
          员。                                 管部门批准成立了苏木山国营林场                    们带领部分职工先后去山西天镇的
              这一来,就是一辈子的守护。                  后,董鸿儒和林场首任场长赵守礼                    长城山林场和河北围场县林场考察
          到苏木山工作前,董鸿儒设想过工作                   一道带领职工开始试种杨树。当年                    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华北
          环境艰苦,可初到盖在半山腰的护林                   秋季,全场干部职工大干一个秋天                    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籽种开始育苗

          站,弯腰走进那间矮小破旧的土坯房                   种下了 300 多亩杨树,到第二年开                 试验。为了学习更多的林业科学知
          还是吓了一跳,一口水缸、一盘土炕、                  春却全都枯死了。拔掉枯苗他们再                    识,董鸿儒在外出学习时购买了《植
          一个风箱,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                   次试种,这回他们除了杨树,还种了                   物学》《林学理论》等专业书籍,科
          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屋内到处走风                   桦树、杏树、榆树,希望能找到一个                   学植树育苗。
          漏气。门外是贫瘠的山坡,连山脚下                   最适合苏木山立地条件的树种,可                        育苗初试成功后,1965 年春天,
          的那座村庄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                   等待他们的仍是失败。                         他们开始造林试验。苏木山海拔高,
          石垒房舍四面风”。                              1962 年,有专家调查论证后认               气候寒冷,背坡土壤湿润,十分适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年轻的                  为苏木山不适宜种植树木,县里打                    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生长。初试告
          董鸿儒也曾迷茫犹豫过。当时村中                    算将苏木山国营林场下马。听到这                    捷,使董鸿儒他们信心倍增。为提高
          一位叫李德库的老人推心置腹地向                    个消息,董鸿儒带领十几名工人步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高生长量、加
          他讲述了苏木山的革命史和这里村                    行赶了一天的路,风尘仆仆来到县                    快造林绿化进度,他们先后进行了不
          民们对新生活的企盼。解放战争时                    城,请求县领导再给他们三年时间,                   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密度,不同季
          期,苏木山曾是天(镇)阳(高 )怀                  保证有个交代。县领导被这份执着                    节分工等多种方式方法的试验。随

          ( 安 ) 县第八区革命根据地,先后有                打动,研究决定延迟下马,给他们一                   着造林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100 多位烈士长眠于此。最后,老人                 次机会。                               华北落叶松的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语重心长地说:“和平年代在这儿吃                       能不能找到适宜的树种,攸关                  85% 以上,华北落叶松大面积育苗
          点苦受点累算什么,我相信越是在                    林场存亡,也关乎着 20 多名林场职                 造林在苏木山林场获得了成功。
          艰苦的地方,越能干成一番事。”这                   工的去留,更承载着董鸿儒他们一                        始终奋战在林业系统的乌兰察
          时,一个原本朦胧的“理想”在他心                   班人的绿色梦想。从县里回来,赵                    布市林业和草原局二级调研员张立
          中渐渐清晰起来,及至 1959 年 6 月              守礼和董鸿儒马不停蹄地带领林场                    江介绍,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苏木山

          从盟农林干部培训班结业时,董鸿                    全体职工,分头在苏木山大大小小                    上造林树种的空白,对周边地区造林
          儒特意买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                    二十多座山头上寻找树种,终于被                    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养》带回苏木山。                           他们找到了。荒凉中,苏木山西山                        1966 年早春,苏木山林场开始
              心中坚定了信念,脚下就有了                  坡上一株云杉如旗帜般挺立,那饱                    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植树都是
          前行的力量。可植树造林的道路并                    满苍劲的长势,让董鸿儒眼前一亮,                   从山顶渐次往下推进。山上造林

          不平坦。那时候最困扰他们的就是                    他兴奋地说,这下有希望啦!                      不同平原,几十里山路,往上运水、
          选树种的问题。董鸿儒回忆,当年,                       头几年的失败教训,使董鸿儒                  运树苗全靠人工。每个人每天要
          为了摸清苏木山的地形、地貌、水                    越来越觉得,植树不能蛮干,要做到                   背 80 斤重的苗木、70 斤重的铁皮
                                                                                                            65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