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实践11期 印刷版
P. 19
2022年第11期/总第1451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 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
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 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
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 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
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 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
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
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
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 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
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
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 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
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
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 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 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 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
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 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 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
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
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 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 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
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 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
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
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 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
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 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 (一)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
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 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 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
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 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