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实践理论版6期
P. 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维度





                                                              常  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 , 就是一部各民                          古内容,为燕山南北、长城一带古代多民族交往交

               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                             流交融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依据和实践证明。西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                              辽河流域考古资料证明了“上万年文明起步”的早

               历史。挖掘、整理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                              期多族群文化交流活动的存在。通过红山文化出土
               背景、实践内容及呈现形式,可以为新时代坚持和完                              文物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
               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                               等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连接南北、沟通

               现实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中国道路”为主                             东西的要冲地位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影
               题的、关于文明起源与社会演变的、能够连接历史与                              响。西辽河多族群文化遗址呈现了以原始农业为基

               当下的本土故事、话语体系与思考模式,为铸牢中华                              础的农耕、狩猎、渔业与牧业等四种互为补充的劳
               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支撑。                                       动实践,成为展示多族群先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天然
                                                                    博物馆。

                    一、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
               空背景                                                       二、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

                                                                    会实践
                   关于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已有丰

               硕的成果,历史学、考古学和地理学研究发现和证明                                  深刻理解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实
               了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也准确考                              践,不仅对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有

               证了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农牧地区之间漫长的社会                               重要价值,也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
               文化联系、互构交融过程。例如,呼和浩特东郊的大                              同体意识。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实践
               窑文化、鄂尔多斯的萨拉乌苏文化和赤峰地区的红山                              包括“移民”“家庭社会”“经济生活”“民间文化”和“共

               文化等诸多考古资料,在发现了内蒙古地区早期人类                              同体”等从生理、社会到精神世界的丰富多样的内容。
               活动遗迹的同时,也验证了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历                                  考古资料证明,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

               史事实。                                                 地区,特别是清朝以降的移民人口使内蒙古成为真正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一直被认为是草原游牧文                             意义上的多民族地区,内蒙古地区“浩特—村落”农
               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边界,但长城从未隔断中                               牧业多民族社区的交错以及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形成

               国南北方不同民族和经济类型的互动、交流和借                                均与移民人口及其移动路线、规模、结构息息相关。
               鉴,长城一带反而成为南北文化与经济生活交流最                                   家庭(家族)的多民族化进程、多民族族际通婚史

               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红山文化所呈现的考                               以及血缘秩序向地缘和国家秩序转变等社会演变过
               28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