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6期
P. 53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6
合发展。 遇,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与过去互联网发展不一样的局
让进城与入乡都畅快起来,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势和挑战。我们不但要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敢于领先,
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分析城乡人口、 更要在 AI 治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成为全球的重要力量,
人才流动的不同类型,有必要建立四项机制。一是要建 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提升中国
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 贡献。■
度,提高城市包容性。二是要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
新学科是新科技革命
带来的“化学反应”
大视野 近来,“新文科”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这并非
孤立的概念。在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
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
新农科、新文科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
是“新”。而所谓“新”,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新成果以
及随之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
制,重点是要吸引人才来乡村、留住人才在乡村、用好人 中的体现。基于此,《科技日报》刊登文章指出,“‘新工
才为乡村。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科’‘新文科’等新兴学科并不仅是学科内容的扩张,
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险、社 而是眼光的革新、理念的变革和结构的调整。或者说,
会救助等标准统一。四是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 这一次学科整合与重塑不是多项内容混合相加的‘物
展机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 理变化’,而是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化学变化’。”
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当下,我们已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下。
一般认为,这场变革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深度和广
AI治理,中国该如何积极有为 度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次技术革命更加全面地渗透
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将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
“人工智能”(AI) 在时下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已经
间、人文空间与生物空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它所带来
成为最热的词汇之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标志
的影响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本身的,将更加
着互联网革命真正进入深水区,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发
直接地带来一系列伦理、哲学和文化层面的问题。而
展带来深刻的革命。最近,AI 治理成为全球最大的热
且,如果这些看似不属于“科学技术”的问题得不到妥
点问题。为此,《环球时报》刊发署名文章,阐述了在 AI
善处理,将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治理方面,中国应该如何积极有为。
诚然,新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纸
首先,在注重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 AI 治
行政命令、几句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完成的,它在本质上
理的重视程度,将 AI 治理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中之
受制于社会发展实践特别是新兴科技的进展,以及全
重。其次,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
社会对于这种进展的态度。面对新学科的兴起,我们
要一边抓发展,一边抓治理。第三,在体系建设有现实
更需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倡导以创新为导向、
难度的情况下,先抓好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最后,
以实践为动力的旨趣,包容开放的胸怀,脚踏实地的科
我们过去积累了不少互联网治理疑难问题,在人工智能
研态度,从而以饱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赶赴
应用全面实施之际,可以及时补课,避免问题与后果的
这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文化盛宴。■
进一步放大和恶化。
(责任编辑 / 胡丽莉)
无疑,人工智能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