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理论版04期
P. 19
思想理论版 2021·4
新时代的农村牧区不仅要实现农牧民经济上、生 业状态的稳定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型。第二,扭转各类
活上的富足,更要实现精神上的富足。第一,加强公 要素由农村牧区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态势,优化公共资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 源分配,加大农村牧区公共资源投入力度,促使城乡
务供给处于规模效益递增发展阶段,要通过加大公 公共资源配置达到相对均衡和公平状态,为城乡融合
共文化投入力度供应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加强人 创造有利环境。第三,调整发展次序和利益关系,坚
才梯队培养,获得更多的产出效率。第二,发挥礼俗 持农村牧区、农牧业优先发展,给予农村牧区、农牧业
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探索挖掘内蒙古农村牧 更多的资源供给,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区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创新文艺载体,将传统美德寓 巩固拓展农村牧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农村牧
于形式多样的文艺、曲艺、传统娱乐活动中,使群众受 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地域
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第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差异性和任务时序性,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
用重构了内蒙古农村牧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想象,重塑 战略的优先任务,要在目标任务完成后的 5 年过渡期
了时空结构,应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创意性转 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第二,将扶贫协
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 作拓展至内蒙古农村牧区乡村振兴其他领域,始终将
式。注重营造信息时代良性的文化生态,加强自媒体 “富裕农牧民”和“增强普惠性”作为农村牧区乡村工
内容的监管,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传播社会正能量。 作的基本出发点,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第三,
第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高对内蒙古农 将内蒙古部分脱贫旗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
村牧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义 总结脱贫攻坚探索出的经验模式,保障“三农”工作
务,通过建立数据库、构筑信息化数据互通共享平台 体系平稳转型,服务于农村牧区乡村振兴。
等,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抢救、科学传承。 以保障和提升农牧民权益和主体地位为基础,以
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乡村治理,创新治理方式, 市场化为方向,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激发农村牧
提高善治水平。第一,积极回应内蒙古农村牧区群众 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第一,优先保障
利益诉求,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协调各种利益关 农村牧区发展和农牧民权益的获得与提升,使广大农
系。第二,实现内蒙古农村牧区乡村治理精细化。精 牧民能够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细治理需要从治理体系予以突破,推进农村牧区治理 改革能够为农村牧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而改
主体的多元协同,加强农村牧区治理队伍专业化建 革的活力则源于农牧民主体的认同和参与。40 多年改
设,创新推进农村牧区志愿服务。精细治理还需要从 革实践经验表明,把农牧民权益放在首位是农村牧区
治理能力予以突破,增强制度执行能力,强调标准化 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二,抓好重点改革
规程、系统化整合、智能化治理、动态化管理。 任务,以赋权赋能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推动城乡间双向 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农村牧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
流动,提升内蒙古区域内整体循环水平。第一,保障 农畜产品价格市场化形成,同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
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真正的市民化,不仅实现 制机制框架下,建立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
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的转移和职业的转变,更要让转移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人口获得同等的市民待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就 责任编辑:李贵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