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6期
P. 53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 文化彩虹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韩凤麟
马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美质,体
魄强健,性烈剽悍,步态轻盈,气质
高贵,在大地上自由奔腾驰骋,给大
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
蒙古高原的游牧先民早在 5000 多年前就驯服和饲 马子进行去势、打鬃、烙印、驯服等生产活动。这时抓马、
养了马。蒙古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是 套马、驯马就成为这些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最为精彩之
在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中,经过数千年选择形成的地方优 处。
良品种,以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最为闻名。 赛马,是蒙古人最为喜好的娱乐活动之一。凡是那
蒙古马体形矮小,皮厚毛长,其貌不扬,性烈顽强, 达慕、祭敖包、过本月年、家庭庆典等喜庆活动,都要赛
野性十足,能踢碎狐狼的头颅;常年生活于半野生状态, 马。特别是春夏季节民间赛马活动更多。2000 年以来,
风餐露宿,风雪无阻;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无畏零下 锡林郭勒盟各旗县 ( 市 ) 纷纷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
40 摄氏度严寒,具有耐粗饲、抗严寒、抗病力、耐力持久 的大型马文化节和赛事。
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锡林郭勒草原马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养马的牧户众
蒙古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是牧人亲密 多,马匹数量逐年增长。2010 年 4 月 25 日,锡林郭勒
忠诚的伙伴,也是桀骜不驯的野性象征,在草原文化中占 盟被中国马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马都”称号。
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相继推出大型实景剧《千古马
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古老产地。自周朝、秦代 颂》《蒙古马》等剧目,深刻演绎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
以来,就有大量马匹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唐、宋时期在河 忠诚坚贞、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这种精神已深深
北、山西北部靠近塞外草原南部边缘一带设有马市。元 烙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是草原文化的精髓。
代时期,蒙古马则直接来源于塞外草原。明、清时期宣化、 锡林郭勒盟具深厚有马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
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都向塞外草原采购一定数量的蒙 蕴,马业发展历史悠久,马匹品种优良,马文化的传承、马
古马。 产品的开发十分活跃。通过举办以马为主题的各种大型
从辽、金、元时期到清代,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察哈 文化活动、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马文化专项旅游产品
尔草原逐步成为主要养马地。清朝时期,在察哈尔草 等途径,锡林郭勒盟已逐步叫响了马文化品牌,以马为
原建立了清朝政府的养马机关——太仆寺,现今锡林郭 核心的旅游业也快速崛起。
勒盟的太仆寺旗和北京西单附近的太仆寺街就是作为 锡林郭勒盟以“中国马都”为平台,充分整合全国马
“马政机关”所在地而成为地名永久留存下来的历史见 业资源,以马文化活动为龙头,马匹交易、马产品生产、马
证。 业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不久的将来,“中国
蒙古族养马、爱马、敬马。在草原,蒙古马不仅是人 马都”锡林郭勒草原马文化及马产业将会以更加崭新的
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平时的美谈。以马为题材 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的赞美诗、颂马词、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 (作者系中国马业协会摄影家分会副会长、锡林郭勒
数之不尽。 盟民俗摄影协会主席)
每年初春,养马的牧户都要对自家马群两到三岁的 责任编辑:张 晶
2019 年第 6 期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