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理论版07期
P. 35

思想理论版 2021·7



            规合一”、有机衔接的全域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土                           业、绿色农牧业,建设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大对农
            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                            牧业投入力度,围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需

            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构建定位清晰、特色鲜                             求,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绿色、优质、
            明、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治理有序、社会和谐、生态文                           特色、品牌、高效农畜产品生产,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

            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融合空间格局。遵循规模适度                             和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
            和功能互补原则,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                            加值,推进农牧业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增强竞争力。完

            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等,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培育                             善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发挥农牧
            和壮大呼包鄂乌城市群,以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                            业资源富集优势,做强做优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

            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切入点,                            通、销售等环节,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提升农畜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区域统一市                             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挖掘农村牧区资源优势和多元价
            场,推进一体化进程,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值,推进“互联网 +”“文化 +”等创新模式,发展特色

            域。增强通辽、赤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农牧业衍生产业,实现产业链的良性互动。推进土地
            做强盟市府驻地城市、重要节点城市,推动城市与周边                            草牧场“三权”分置改革,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

            农村牧区交通、信息网络等设施的连接和产业的协作,                            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鼓励农牧民多种
            稳步提升综合承载力。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坚持与                             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获取更多增值收益。破
            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除行政区划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城乡互通、

            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关键纽带的作                             区域互融、跨区跨界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
            用,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强化旗县所在地综合服务                            素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信息链有机融

            能力和苏木乡镇服务农牧民区域中心功能。加强村庄                             合,推动农村牧区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牧区
            规划管理,科学合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做到农房建                            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牧民工、
            设有规划管理、产业发展有规划引导、行政嘎查村有村                            农村牧区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扶持机制,加强农

            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                            牧民职业培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做好脱贫攻坚
            局。                                                  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依靠产业发展、组织创新、要

                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在城镇                           素流动等形成农村牧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发产业融
            承载范围内,加快城镇新旧动能转化,优化配置区域内                            合发展持久动力。

            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发挥集聚优势,增强对农                               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
            村牧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市优势产业做强做优,                            服务均等化。坚持民生导向和产业导向并重,综合考

            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                            虑农村牧区人口空间集聚特征,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
            息、新型化工等新兴产业,有效延伸服务链,营造有利                            施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水、电、路、气、房和
            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推进新技术、新创意、新服务等                            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档次,

            在周边广大农村牧区推广应用,提升城乡产业的质量                             重点提高自然村和农牧户家庭的基础设施通达率,降
            和效率。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                             低农村牧区交易成本,激发农村牧区和城乡经济增长

            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智慧农牧                            潜力。多方面筹集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建立合
                                                                                                              3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